多学科协作荧光腹腔镜微创技术助力老年结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发病率不断攀升,全球发病率排名第三,致死率排名第二。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多学科协作已成为复杂疑难疾病的重要治疗模式。近日,医院成功运用多学科协作,帮助一位结肠癌的高龄老人从生死边缘重拾希望。多学科团队保驾护航,荧光腹腔镜微创技术显神威“老者在入院后被诊断为结肠癌并出血,并可能有肾占位的风险。考虑到老人基础病较多、年龄较大,手术风险较高,医疗团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视。”胃肠外科主任王晓龙介绍,医疗团队组织多学科讨论后认为,肾脏并不是当前主要问题,决定首先进行腹腔镜下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术前,医院组织了由王晓龙主刀,胃肠外科、泌尿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呼吸科等专科参与的医疗团队。团队在手术前开展病例讨论,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包括术前营养干预、VTE预防、心肺功能锻炼、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实施、心理辅导等,并对可能出现的麻醉、手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风险进行了深入的风险控制评估。“本次手术采用了荧光腹腔镜微创技术,进行右半结肠根治性全系膜切术手术治疗。将荧光染色显像技术与腹腔镜技术完美结合,能做到精准化清扫。”王晓龙介绍,荧光腹腔镜技术,也称为吲哚菁绿标记近红外成像荧光腹腔镜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手术效率,为胃肠外科医生提供更精准化的胃癌、结直肠癌淋巴引流区清扫范围,从而避免过度清扫及发生医源性损伤。“本次手术中多学科团队打破以往的学科界限,整合资源和优势,为老人提供最优诊治建议和治疗方案,提升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王晓龙介绍,老人手术一切顺利,目前已在恢复中。结直肠癌男性为主要患病人群“结肠癌与人们食用‘红肉’(如牛肉)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王晓龙表示,结直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以50~7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统计,结肠癌发病率已经占胃肠道肿瘤的第2位。值得一提的是,男性发病概率为女性2倍。“慢性结肠炎患者、结肠息肉患者、男性肥胖者等为结直肠癌易感人群。”据了解,结直肠癌病因多种多样,已经知道可能与一些癌前病变等因素有关。“结肠息肉恶变、部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高脂肪饮食、遗传因素等与结直肠癌病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王晓龙提醒,结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常被漏诊。“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持续腹部隐痛、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粪便稀或带有血液和黏液、腹部可扪及包块、不明原因出现乏力、贫血、体重减轻等都应考虑是结直肠癌的可能。”文

记者薛仁政图

视觉中国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甘卓然校对

桂晴


转载请注明:http://www.bdnmh.com/fxcbys/20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041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