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蝉翼,轻可吹起,入口爽甜鲜滑,好吃到舌头打颤,这就是广东人的鱼生”,正宗古法捞鱼生,片片宛如白冰、鲜嫩清甜,还有“捞起捞起,捞到风生水起”好运气的寓意。
但吃鱼生也可能让你中个肝癌的头奖。
又到一年一度的盛夏季节,广东人很多人都喜欢吃淡水鱼生的,如果喜欢原味的话,可以浇一些花生油,加点盐,非常的鲜味可口!
喜欢重口味的话可以拌上各种柠檬丝、洋葱丝、姜丝、大葱丝、蒜丝、芋头丝、藠头、花生、芝麻、酱油、芥末、一起凉拌,真的很爽!
但是!
广东电视台提醒您:
鱼生有风险,亲人两行泪!
完整视频
众所周知,淡水鱼是有寄生虫的,据卫生部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寄生虫的感染人数已经超过1亿人,寄生虫病不容忽视!
在部分地区寄生虫的感染率还呈明显上升趋势,就是肝吸虫了!
感染肝吸虫人数近万,居全球首位!流行区的平均感染率比年上升了75%!
一份研究显示广东感染率达20.97%
就是说10个人里面可能有2个人会中招!
在顺德,淡水鱼感染寄生虫的情况调查显示:
所有地区草鱼感染率达到75%!
南海区的胖头鱼感染率为87%!
三水区的麦穗鱼感染率为%!
在三水区吃麦穗鱼鱼生的朋友
恭喜你应该%中头奖了!
吃鱼生得肝吸虫?鱼生中可能会带有囊蚴,吃进肚子后,肝吸虫将能在人体内存活20-30年。感染了肝吸虫的患者早期无明显不适,一般几年后才会出现症状,所以很多人感染了也不知道。而重症者会出现胆管炎、肝硬化、胆管癌等。儿童患者还可能会发育障碍,严重者可造成侏儒症。
无论淡水鱼还是咸水鱼,在自然界中,鱼都是寄生虫们最喜爱的寄主。这些寄生虫一旦进入鱼的肌肉,幼虫就会寄生在鱼的内脏和血液里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地方吃鱼生时,都说要把鱼的血放干净,以及除去内脏的原因。
三文鱼、鳕鱼等深海鱼的鱼肉里没有肝吸虫,但可能会有异尖线虫病,如果深海鱼的内脏、鱼腮等处没有处理干净,就会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
吃用淡水鱼生,是感染肝吸虫的最大元凶,但是很多人认为鱼生只要搭配白酒和芥末就可以杀菌杀死肝吸虫了,真的是这样吗?
吃鱼生的常见误区!!生吃淡水鱼会感染肝吸虫吗?
肝吸虫寄生在淡水鱼虾体内,常见的青鱼、草鱼、鲢鱼、胖头鱼、鲤鱼、鲫鱼均可携带。临床发现,寄生虫寄居在人体的胆管、胆囊,甚至胰腺管内,在人体中有1-2个月甚至30年的潜伏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泻和肝脏肿大等症状,病情严重的还可以引发胆管炎、肝硬化等疾病,对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晚期患者会因此患上黄疸、肝硬化、腹水、胆管癌,甚至死亡。
生吃深海鱼生会感染肝吸虫吗?
和淡水鱼的寄生虫是以肝吸虫为主不同,深海鱼的寄生虫以异尖线虫为主,虽然其无法在人体存活,但它仍可能引起一过性的腹泻、呕吐等急性疾病。
有人说鱼肉的寄生虫最少、鱼腮最多?
肝吸虫不是固定在鱼的某个位置,鱼全身都可能寄生肝吸虫,它在鱼肉居多,尤其是背部肌肉。另外,肝吸虫能通过厨具等感染,切过带肝吸虫的淡水鱼的砧板再切其他食物,其他食物也可能会被肝吸虫侵入。因此建议大家做到厨具专用,避免交叉感染。
听说吃前蘸醋和酒等调料能杀虫?
很多喜爱吃生鱼片的人会说用大蒜、芥末、醋、白酒等蘸料沾着吃就可以杀死肝吸虫,这个是大错特错的。
有实验证明肝吸虫肝囊蚴:
可在醋中存活2小时!
在酱油中可存活5小时!!
在70度的酒精可存活24小时!!!
芥末和大蒜更不能杀死肝吸虫肝囊蚴!!!!
不能生吃,蘸酱没用,那涮后吃行不?
实验证明,在厚度约为1mm的鱼片内的肝吸虫囊蚴在90度热水中1秒钟即能死亡,在75度时3秒内死亡。然而要将涮火锅的鱼片切到1毫米那么薄,通常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我们平时吃的鱼片在火锅里涮一涮是很难杀死肝吸虫的。河鲜一定要在度以上的水里煮10分钟!
那淡水鱼只能吃熟的?
预防肝吸虫感染最好的方法就是确保食用的鱼肉里没有活的肝吸虫囊蚴。可以将鱼肉在零下20度冷冻三天或者煮熟来将肝吸虫杀死。显然后者更容易实现。
实在要吃生鱼片,要选择具备专业水平的鱼生处理人员,放血清理也必须在专业标准的厨房里进行操作,连相关人员都要有足够的卫生检疫的。不太规范的参与机构一定不要吃,特别是路边摊的大排档,慎重慎重!另外在自家里头吃用的话,一定要注意生熟分开哦,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以前有吃鱼生,怎样知道有无感染肝吸虫?
感染肝吸虫可怕之处在于起初症状轻微甚至没有症状,所以想在早期通过身体不适来发现感染肝吸虫很难。
可以来到我们臻艾健康,预约体检检查确认:
1.验大便查虫卵(最简便);
2.血清学检查;
3.十二指肠镜下查胆汁的虫卵;
4.B超和CT检查。
如果不慎查出体内有肝吸虫也不必惊慌,肝吸虫病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的。确诊感染了肝吸虫的话一定要尽早就医服药。早期的治疗几十块钱就能解决问题,但如果发展到肝硬化肝癌,那可能不是几十万的而已,还可能搭上一条命。
除了肝吸虫还有哪些寄生虫?
除了淡水鱼,其实寄生虫还存在于很多地方
寄生虫的种类有很多种,您都知道吗?
以下内容来自于央视新闻的科普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