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也是春天最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食之一。俗话说“清明螺,赛肥鹅”,经过一整个寒冬的蛰伏和滋养,此时的螺蛳肥美程度可与大肥鹅一较高下,味鲜又有嚼劲。而过了清明,螺肉会变得瘦削,腹中还满是小螺蛳,口感会差不少。
不过,对于螺蛳,不少朋友一直心存疑虑——螺蛳吃着安全吗?螺蛳尾巴黑黑的是什么,能吃吗?要怎么洗才干净?今天豆苗子就来讲讲正当鲜的螺蛳,如何吃更安心~
我们常说的“螺蛳”,其实是指方形环棱螺,又叫方田螺。它们多栖息在小水沟、稻田等腐殖质较多的水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螺蛳粉”里的螺蛳,说的也是它。
螺蛳的生长环境,使得不少人担心其食用安全问题。
1.的确可能有寄生虫,注意两点很重要
受生长环境的影响,螺蛳确实容易感染一些寄生虫,如肺吸虫、管圆线虫、肝片形吸虫等。若想规避风险,大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必须在正规商铺购买,不要一味追求“野生”螺蛳,对于来路不明的螺蛳尽量不要买、不要吃。
其次,烹饪螺蛳的时候,一定要彻底煮熟、煮透,以杀灭其中的寄生虫。
爆炒等加热时长比较短的菜,可以采取提前焯水的方法。先将螺肉用水煮个几分钟,再入锅大火炒制,既能保持螺蛳嫩滑的口感,又能降低感染寄生虫病的风险。
2.黑黑的“尾巴”,最好不吃螺蛳尾部黑黑的东西,有人认为是它的便便,但事实上这一团主要是它的内脏,包括心、胃、肠道、肝脏、生殖腺等器官。
因为消化等功能都是通过这个黑黑的部分完成的,所以螺蛳从水中吸收的重金属也大多沉积在这里。
建议大家吃的时候只吃前面部分就好,后面软软的、黑黑的部分最好不要食用。
螺蛳在挑选时有不少讲究。新鲜的螺蛳外壳光亮,呈青色,一般颜色越深,肉质就越老。而且,螺蛳不是个头越大越好,建议选择中等个头、大小均匀的,这样烹饪时成熟度能比较一致;如果大小相差很大,那煮的时候很可能小的已经熟过头了,大的还没熟透。
螺蛳买回来后需要让它吐沙,清洗干净,这样吃得更卫生、更放心:
①把螺蛳放在清水里,滴上几滴香油,再加少许盐,水养半天或一夜,让螺蛳把体内的沙吐干净;
②将漂起来的死螺扔掉;
③戴上手套,用清水反复搓洗螺蛳;
④剪去螺蛳的尾部,这样吃的时候方便嗦肉。
螺蛳不仅仅是一道佳肴美味,在营养方面也不逊色。特别是钙方面,每百克含量约为毫克,比牛奶更高。对于老人、更年期女性等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食物补钙来源。
螺蛳中还含有丰富的铁、磷、镁等矿物质。蛋白质含量上虽然不算突出,但所含的氨基酸种类非常多,包括亮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等,部分人体无法自己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可以通过吃它来适当补充。
从中医来看,螺蛳具有清热、明目、利水的作用。《本草汇言》里还记载道:“螺蛳,解酒热、消黄疸、清火眼、利大小肠之药也。”
不过螺蛳性偏寒,所以脾胃虚寒、风寒感冒的人要慎食。在吃的时候,大家可以搭配一些温热的食材,中和它的性质,像下面这两物就是很好的选择。
紫苏紫苏性温,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材,具有解表散寒、理气和胃等功效,可帮助缓解风寒感冒、恶寒发热、胃寒疼痛等问题。
而且中医认为,紫苏善解鱼蟹毒,烹饪螺蛳时放一点它,既能去腥、增香,又能帮助预防腹泻、腹痛等不适。
韭菜韭菜又被称为“起阳草”,温性的它可起到助阳散寒之效。除了能生发阳气之外,韭菜的辛辣气味还有助于行气导滞、活血散瘀。
“三月新韭三月螺”,韭菜和螺蛳都是当季的时令食材,两者搭配更是鲜上加鲜的美味。
吃青团、嗦螺蛳……清明期间,你的家乡还有哪些必吃美食或是不容错过的时令美味呢?赶紧来留言区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点一下“在看”让更多人看到豆苗子万水千山总是情,给点赞赏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