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都市报记者蒋文泽温州网网络
温州网讯“旋状的螺壳,粉红色卵块,我在永嘉上日川村和过路滩村之间的楠溪江江滩上看到了福寿螺。”11月11日,市民陈先生拨打热线反映此事,他说,这种螺万一有游客吃了,很危险。上周末,陈先生到永嘉游玩,在上日川村和过路滩村之间楠溪江江滩上看到有螺类出没。“出于好奇,我用识物软件进行了查询,得知这种螺类叫‘福寿螺’,繁殖力非常强,不仅会对水稻等农作物造成伤害,如果食用不当,还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
这个螺真的是“福寿螺”吗?对此,永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志俭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说,这个福寿螺在楠溪江滩并不少见。据介绍,福寿螺的贝壳外观与田螺相似。根据全球入侵生物数据库可知,福寿螺为世界性最严重的种入侵生物之一,被我国列为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
“一般田螺,一年会繁殖多只小田螺,且一年繁殖一次。而福寿螺的繁殖能力却非常强,小的福寿螺仅需2至3个月就能成熟,一年下来繁殖量达到几十万。”陈志俭说,他们对福寿螺主要采取生物防治措施。今年6月、9月,永嘉分2次在楠溪江放了10万只甲鱼,并持续开展后续的严查严管行动,全力保护楠溪江渔业资源。甲鱼为水生杂食动物,喜食动物性饵料,成年的甲鱼主要摄食田螺类和蛤蜊等软体动物、鱼、虾以及动物尸体等。
“虽然在楠溪江放了福寿螺的‘天敌’,但因其繁殖性强,在河边还是能看到福寿螺的影子。福寿螺虽然跟田螺很像,但它却可能成为疾病和寄生虫的载体,烹饪方法不当,生食或未熟透食用,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如其携带的后圆线虫能引起致命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携带的吸虫能导致皮肤过敏。此外,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游客如有看到,切记勿捞勿食。”陈志俭提醒。
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
人们为什么会“谈螺色变”,这里不得不说这件事——福寿螺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
据统计,一只福寿螺中含有寄生虫少的有条,多的达条。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食用生的或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极易引起食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此病,线虫幼虫会入侵人脑,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怎么区分福寿螺
→从外形来看:
福寿螺和田螺是有很大区别。首先从个头来看,成年福寿螺体型要比田螺大很多,“再从颜色上来看,福寿螺颜色偏黄,田螺则偏青褐色。”
→从构造来看:
即便是个头相当的田螺和福寿螺,构造上都会有很大的区别。田螺的尾部呈椎体形,盖头是片圆形,而福寿螺尾部很短,盖头偏扁,整体呈圆盘形。
不带壳的螺肉
要如何区分呢?
这个其实也不难,
和分辨外壳颜色一个套路:
两种螺肉主题色也不一样!
田螺肉整体泛白色,青色,青灰色
▽
而福寿螺则是泛黄褐色
▽
煮熟的也能区分!
关键是看大小!福寿螺个大而因为福寿螺有两对触角,田螺只有一对。所以当你看到螺肉上的肉芽比较多且杂乱的时候,那就是福寿螺没差了!
百度百科上也有区分
福寿螺与常见田螺的表格!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不管是福寿螺还是田螺,均可能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以及其他寄生虫,因此,不管是吃福寿螺还是田螺,一定要煮熟,千万不能生吃或半生吃,特别是凉拌螺肉或烧烤螺蛳,不要吃。
西湖里的福寿螺,也正在“蠢蠢欲动”
如果大家最近在河边看到
这些密密麻麻的粉色小卵也不用怕
可以把它们揉碎、剥落!
父母也要严禁孩子单独去河边玩耍
更不要好奇这种粉色的螺卵
而去拨弄螺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