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海吃海的郭巨人,
从小就是吃着海鲜长大的,
关于那些食物的记忆会像烙铁般烫在了皮肤里,
抹不去,擦不掉。
一碟泥螺、一勺醉蟹、一碗海蜇头
……
这几天,你的朋友圈一定是被郭巨大岭下桃花刷屏了吧!十里桃林,朵朵盛开的桃花,片片粉色撩拨人的情愫,身在桃林中和身在朋友圈中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吧?
在这个桃花正艳的季节,你可知有一款海产也正是美味时呢?那就是泥螺,江浙沪地区人们应该对它一点都不陌生了,每天的饭桌上或许都有一盘泥螺,冷菜中的经典,放入口中,轻轻一嘬,清爽可口,咸鲜恰到好处,特别下饭。
“出身沙际海洋洋,无识无知无酌量。敢与蛟龙争化雨,肯同鱼鳖竞朝阳。”早在宋代,诗人厉元吉就曾这样咏叹泥螺这种天赐的美味,亦饭亦酒,点茶亦妙。
这个时节,郭巨再常见不过的滩涂也俨然成了一片神秘的小宇宙,泥螺星罗棋布,光影交错,引人忍不住想下去探索。
小时候,大人们觉着菜橱里没下饭的了,就拎个竹篮下滩一趟,鲜“下饭”就有了,其中当然少不了泥螺。别的都是捉的,唯独泥螺是捡的,甬上方言:三只指头撮泥螺——稳拿。
泥螺,古称吐铁,也叫土铁。因体内含沙,色黑如铁而得名。《辞源》中载有泥螺条:“即吐铁,宁波出泥螺,状如蚕豆,可代充海错。”在“吐铁”条,则载有:“软体动物、一名泥螺,俗称黄泥螺,状如蜗螺而壳薄,吐吞含沙,沙黑如铁,至桃花时味乃美、腌食之,一作土铁。”泥螺是宁波著名特产,宁波著名学者全祖望有“年年梅雨后,万瓮入姑胥”之记述。
小编慢慢走近滩涂,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爬行着的泥螺,行动缓慢、憨态可掬,远远望去,像是谁撒下了无数颗黑豆。泥螺的壳薄而脆,稍一用力就粉碎。因此,在捡泥螺的时候绝对不能太用力哦。
充满好奇的小伙伴忍不住下滩涂瞅瞅!一下脚,感觉整个世界都崩(ao)塌(xian)了,拔都拔不出来...只能凑近看看附近的,其外壳呈卵圆形,体为长方形,就好像一只只迷你拖鞋。
别看它们小小的,偶尔也会玩点“小心机”,如遇到阴雨或天气较冷时,泥螺会潜藏到泥沙表层1至3厘米处,不易被人发现,但经验丰富的渔民会根据泥涂上留下的一些气孔等“蛛丝马迹”,毫不费力地挖到它们,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呀!哈哈~
生在近海滩涂潮间带上,当潮汐进退之时,它便潜伏着。潮去潮来,泥螺便是馈赠沿海人的地道美食。
天下人都对海鲜念念不忘,而占着东海又地处江南的人却偏爱“小海鲜”。“小海鲜”妙就妙就在了这“小”字上,尤其贝壳类的居多,吃的时候很讲究“口舌”功夫。
新鲜的泥螺,还可以做泥螺汤、葱油泥螺,味道及其鲜美。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习惯将它做成腌泥螺来品尝,最常见的做法是生腌醉泥螺。
小海鲜里面个头最小的恐怕就数“泥螺”了,小如黄豆,大的也约莫如蚕豆。市面上常见的是腌泥螺,呈现半透明、晶晶亮的琥珀模样。
泥螺虽小,但是“能量”巨大,是俗称的“压饭榔头”之一。宁波、舟山、温州、台州的泥螺都很出名。很多地方的人不曾见过泥螺,往往不敢下筷,然而只要斗胆尝了第一筷之后,就会被这湿润柔软、清香脆嫩、丰腴可口的泥螺所俘虏。
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成份。泥螺营养丰富,又具一定医药作用。据《本草纲目拾遗》载:泥螺有补肝肾、润肺、明目、生津之功能。民间还有以酒渍食,防治咽喉炎、肺结核的做法。
再也没有任何一种食物,
能像泥螺那样,
勾起我们郭巨人的乡愁了!
你们觉得呢?
.END.
文、摄:恒荣文化
郭巨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