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病魔,高筑防护墙

年10月14日,医院感染科确诊一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据悉,这是目前全国首例外籍人士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报告。

10月13日下午3时,一英国籍男子因发热由医院外籍门诊医生陈健、护士李艳迪陪同入发热门诊就诊。据当时的首诊医生金凌震介绍,患者27岁,因畏寒、发热5医院治疗未果后入我院。当时患者精神极差,主诉乏力、全身酸痛,胃纳差,伴恶心。金医生当机立断,予血液相关检查,显示白细胞降低,血小板明显减少,结合B超报告:右侧腹股沟多发肿大淋巴结。种种迹象表明,很可能是病毒感染。金医生立即向感染科楼莲青主任报告。

10月13日晚7时,患者入住感染科。楼莲青主任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联系市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样送检,冒着不明确病毒传播方式的风险,亲自为病人做全身体格检查,并再次向病人详细询问病史。据外籍门诊护士李艳迪翻译,患者于10月3日曾结伴去义乌黎明湖附近山上游玩。山坡灌木丛生,虫蚊居多。“白细胞、血小板急剧下降,高度考虑病毒、立克次体等传染病可能”楼主任说,在做好相关隔离的同时,医嘱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尿量,予退热、抗病毒等对症支持治疗。医院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对患者陪同人员告知相关防护注意事项。

10月14日上午8时,医院丁国强院长、骆高健副院长一行出现在感染科的病房。丁院长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科室及时进行疑难病例讨论,举全院之力救治病人,同时做好院内交叉感染的防范及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分管副院长何晓军也做了工作部署,要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病人情况,同时做好自身安全防护。

10月14日晚6时,楼莲青主任接到市疾控中心患者新型布尼亚病毒PCR(核酸检测)阳性!证实了当初的判断,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

患者系外籍教师,所在就职学校也十分重视,校方主要领导对我院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明确罕见诊断,表示万分感谢!后因家属主动要求转上级进一步救治,患者于10月14日晚9时,由我院救护医院感染科。

首例外籍人员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发现,从入院到明确诊断,先后仅用了一天时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抓住关键,妥善沟通,重点筛查。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专业的诊疗技术,最全面的综合能力证明自己的实力,外籍门诊做到了,感染科做到了,医院做到了。

国内首例

义乌市疾控中心董选军副主任说:据文件搜索显示,这是国内首例外籍人员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报告。医院行列中,医院发现传染病的能力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发生于丛林作业工作者及农民。年,我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在河南首次分离获得该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目前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主要经过蜱虫叮咬传播,但可以通过血液接触传播。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胃肠消化道症状,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肢体抖动等,查体可有单侧淋巴结肿大、腹部压痛等。临床实验室检查可有血小板减少(95%)和白细胞减少(86%),大多数患者出现肝、肾功能器官受损,部分患者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蜱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目前蜱虫叮咬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所以防蜱是关键。

温馨提示秋日登高,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或者行走。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防护外,离开时也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撰稿:楼莲青,孙倩

编辑:王志成

责编:骆群英









































白癜风复发怎么办
贵阳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dnmh.com/fxcbzd/646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669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