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对于曹操来说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曹操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也就在同一年,他以罪名杀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此处的孔融就是儿时课本中的那个让梨的男孩),以维护自己的权威,也就在这一年,荆州刘表病死,蔡瑁、张允等就拥立刘琮继任荆州牧。还是在这一年,曹操经过累年的征伐终于平定了乌桓坐稳了北方,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派遣张辽、于禁、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开始筹备他一统天下的霸业,所以说这是不寻常的一年。
从影视作品中,看过了无数次关于的《赤壁》故事,孙刘联盟齐心合力共抗曹操,诸葛亮草船借箭、诸葛借东风、气死周瑜的固化的经典历史剧情刻画在了人们心里,但这些都是正史所写吗?
首先:曹操进军江陵,以快打慢在当阳县的长坂追上刘备,刘备抛下妻子及儿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骑马逃走,曹操俘获了大量的人马辎重。江东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派鲁肃到夏口窥探虚实,鲁肃便直接去见刘备,在当阳的长坂与他相会。鲁肃传达了孙权的意图,与刘备讨论天下大事,对刘备表示诚恳的关心,可当时刘备却想投奔苍梧郡太守吴巨,无论刘备出于什么想法,但对于合力抗曹没有过任何想法,所以说促成这件大事的是东吴鲁子敬之后才是诸葛亮。
其次:曹操赤壁之战之前有给孙权寄来一封书信,为了造势号称自己有八十万,但在《周瑜传》中记载曹操占据荆州后,得到水、陆军数十万,具体数目不详。周瑜在对孙权将曹操的兵力估到二十多万,这基本就是曹操的实际兵力,联军方面,孙权调给周瑜兵马三万,诸葛亮在劝说孙权抗曹时说刘备有兵马二万人。所以,赤壁之战双方实际交战兵力,孙刘联军最多五万人,曹操有十万到二十万人,可谓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
再次:曹操在官渡之战时,实力远远不及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可他却可以以少胜多、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可见曹操是怎样一个人,对于赤壁之战他是做足准备的。
再看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会败北,医学家给出的答案,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这些士兵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应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该是其他疫病。
历史学家给出的答案,曹操主要的失败原因归咎于东南风,在洞庭湖一带,因为地形风的原因,当天气放晴时,可能会逆吹东南风。这点对于北方长大的曹操所始料未及,而成为长江水边长大者的地利。
其实,从本身来说曹操过于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再加上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
最后:赤壁之战的真实战况是当时曹操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可他忽略了这是在水上作战,战船本是木质如果起火如何应对,他没想到的周瑜却想到了。
在这里我突出讲两点:第一,影视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可谓耳熟能详,但那只是《三国演义》讲的一个故事,正史是这样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裴松之注)魏略曰:(建安十八年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形,历史明确记载借箭人是孙权,并不是诸葛亮。第二,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也并没有呼风唤雨之能,指挥赤壁之战的人是周瑜,东风是长江上的一种自然现象,长期在当地操练水军的周瑜和黄盖对什么时候起东风非常清楚,他们聪明地抓住了这一战机打败了曹军,此外周瑜心胸也非常宽广,与演义描写不同。所以说历史的真相不是演义出来的,到此曹操失败的可以说问题出了很多,总结来看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没有占一成,可见失败是必然的。
至于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气死周瑜的问题,其实周瑜在进军南郡与曹仁对峙之时,已中箭伤而且伤势严重,在赤壁之战后周瑜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伐益州的路上时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丘,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瑜是旧疾复发,加上过劳而死。正史记载周瑜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再看《江表传》曰:程普颇以己年长之故,数次侮辱周瑜。周瑜折节容下,始终不与程普计较。程普后来敬服周瑜而愈加亲重。以上两点表明周瑜乃是才貌双全、胸心豁达之人,怎可能被诸葛亮激将致死。所以还是回归真实的历史,从正史了解真正的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