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组浦东疾控的数据:
以1/7的专业人员,
完成了上海市44%的确诊病例管理,
其中疑似病例占全市33.93%,
本地确诊病例占全市27%,
外来确诊病例占全市42%,
境外输入病例占全市51%。
这些硬核操作,包括疫情审核、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管理、消毒指导,靠的是一支“特种兵”——浦东疾控。其中,传染病与消毒管理科更是当仁不让,战疫以来,他们全员全程参与并且有效应对,使得浦东新区实现了“本地病例‘零’传播、境外输入‘零’扩散、医务人员‘零’感染、密接排查‘零’遗漏、隔离管理‘零’交叉”。
医院院感评估↑
对付病毒这个看不见的敌人,“找出踪迹”“一剑封喉”可谓一把致胜的尖刀。在上海,国际、国内旅客最集中的莫过于浦东国际机场,作为浦东疾控专业的“福尔摩斯”部门,这支“特种兵”非常年轻——17人中35岁以下14人,男性仅4人。
就病例感染来源进行讨论↑
“战火”中诞生的娃娃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年夜“出征”援鄂似乎是上海战疫的起点。实际上,浦东新区战疫号角是在年1月19吹响的。
时值大寒节气,“特种兵”里却有两位怀孕6个月的孕妈:一位是“80后”副科主任叶楚楚,一位是“90后”钱慧雯。
科长朱渭萍是“大姐姐”,她说:“我带的姐妹们最让我自豪的就是:怀孕、哺乳这些从来不是要求照顾的理由。”工作内容包罗万象,总有一款适合“你”——新冠病毒“敌情未明”,对孕妈的照顾就是不用“直面”,但疫情研判、密切接触者管理等“间接”工作一分也不会减少。
叶楚楚做的是流调队的组织协调、疫情研判和舆情监测、报告审核、每日疫情分析和动态。春节跨年那天,楚楚回到家已是第二天凌晨,家人们这样感慨“一夕分两岁,风雨夜归人”。
之后国内疫情好转,国外疫情开始肆虐,楚楚的丈夫是上海海关的工作人员,夫妻双双上“战场”,7岁的大宝交给了长辈。
怀孕的后期,楚楚的肚子特别大,坐着就够不到电脑屏幕,于是,很多时候大家看见的她是“跪姿”工作。
钱慧雯是本地人,她第一时间加入密切接触者管理小组,成为疫情蔓延的“排雷兵”。她说:“这里是我的家园,保卫父老乡亲责无旁贷。进单位时我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小钱认为,父老乡亲们相信我、认可我,我不能停下来。
如今,楚楚如愿凑了一个“好”字,儿女双全,钱慧雯有了自己的头生子,双双回到“战场”,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控指导↑
“夜店洪常青”战斗最吃紧的时候,浦东曾拿出43个酒店做隔离点,与病毒“短兵相接”的隔离点的“定点”“区域划分”“通道挖掘”“消毒”等等“拓荒者”工作,靠的是朱渭萍、陆湘华和王勇等。
“拓荒者们”走访了近百家酒店才选出40多个合适的点位,改造、消毒、培训……经常是一天跑3家酒店,忙到凌晨三四点,为此,得到了“夜店洪常青”的雅号。
在隔离点实地调研↑
不变的是一腔赤诚转眼,战疫已跨过冬天、春天、夏天,秋天就要来了。
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复苏,浦东国际机场日渐繁忙,从9月12日起,上海正式实施对目的地为苏浙皖三省的入境人员实行“3+11”隔离转运措施,这意味着更大的工作量压在“特种兵”的肩头。
应急队员在进入病区前作出必胜手势↑
与战斗打响时一样,当下,队伍里仍然有一个怀孕3个多月的北大硕士阎思谨,以及还在哺乳期的三位妈妈。小阎笑着说:“当时我在隔离点驻点的时候,就跟两位姐姐取过经了,没问题!”
与那时不同的是,9月份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面开学,手足口病等常规传染病防治工作重担也“压”了下来。
负责确诊病例随访管理的刘丹同时还要负责肠道传染病管理,这意味着她要和两个姐妹搭档——隔离点消毒指导小组的谢彦昕,以及肠道传染病管理的阎思谨。“如果没有战友们的互相补台、团队合作,就没有战斗的胜利。”
携带防疫物资前去开展疑似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1月21日,刘丹化身“大白”医院,与疑似病例面对面交谈;在隔离点也不乏阳性患者出现……“‘近身肉搏’次数多了,我们对病毒了解更多了,现在我们很确定:只要做好防护,战士的战斗力不会受到影响。”
文字:严静雯编辑:姜天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