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吃小龙虾的季节,但是那些有关小龙虾的传言像锥子一样刺痛着吃货们的心脏,让我们不得不有所顾虑,这些传言到底是真是假,我们都爱的小龙虾到底还能不能吃呢?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好好认识一下,这些年,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小龙虾。
小龙虾携带寄生虫,易造成“横纹肌溶解症”
南京有多人因“横纹肌溶解症”入院事件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曾弄得人心惶惶,流行病学家从病人就餐史分析,高度怀疑小龙虾是导致这一事件的元凶。但是专家对搜集到的样品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检测分析,包括致病菌、重金属、农药残留、抗生素残留、激素、寄生虫、藻类毒素等,并未发现异常,也没有找到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物质,所以说是寄生虫引起疾病的说法并不能站稳脚跟。最终这种由小龙虾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被定性为哈夫病,哈夫病是一类原因不明的横纹肌溶解症,世界各国均偶有发生,一般是吃水产品后24小时内发病,除此之外没有明显的规律。除了吃小龙虾,吃海鱼、淡水鱼也都出现过类似的案例。
传言二:小龙虾是虫子,和龙虾没有半点关系
小龙虾的真名叫“克氏原螯虾”,学名叫Procambarusclarkii,是一种如假包换的淡水虾类。它和龙虾有亲戚关系,分类学上它们都是“十足目”,龙虾是龙虾科、正螯虾科或拟螯虾科,而我们吃的小龙虾则是蝲蛄科。
小龙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所以又叫美国螯虾。原生地在墨西哥湾附近,尤其是密西西比河河口地带,所以也叫路易斯安那州螯虾。它是最具食用价值的淡水龙虾品种,年产量占整个淡水龙虾产量的70-80%。
传言三:小龙虾是为了消灭尸体,基因改造产生的
网上有传闻说:“驻中国的日军生化部队因为要处理大量的尸体,将克氏螯虾经过一系列的基因改造,变成小龙虾,运到日军驻地担任起水体清洁的工作。”但了解历史的人不难发现,年沃森和克里克才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上世纪70年代人类才开始DNA重组技术的应用研究,侵华日军在东北时才一九三几年,所以那时就开始搞基因改造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不过,我们现在吃的小龙虾确实是从日本来的。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20只克氏原螯虾,目的是繁殖培养成为牛蛙的饲料。大约在年前后,克氏原螯虾又被引入中国,最早的养殖地在南京附近,很可能是作为饲料用途。之后克氏原螯虾凭借良好的适应能力在各地繁衍开来。所以从时间上看,小龙虾进入中国和日本侵华并无任何瓜葛,也不存在什么阴谋论。
传言四:小龙虾生活在污水中,专吃垃圾
小龙虾是杂食动物,主要的食物是水底的有机质,水草、藻类、水生昆虫、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当然它也吃小鱼、小虾、贝类等活物,甚至在吃不饱的时候同类相残。正因为它食性杂,所以生命力很强,能在污染水体生存。但是餐馆的小龙虾基本上都是养殖的,在养殖环境中,要根据生长需要,投喂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比如麦麸、豆饼、水生昆虫幼体等。
小龙虾能忍受污染的水质,但它们并不喜欢那样的环境。有学者专门做了实验,发现小龙虾更倾向于选择新鲜的食物,更喜欢清洁的水源,所以生活在污水中纯属被逼无奈。而且,小龙虾对环境的忍耐也有限度。如果水质差,小龙虾不仅繁殖困难,而且也长得差,脱壳慢。在养殖条件下,小龙虾密度比较大,如果水很脏,它们的活力就会显著下降,天一热,虾就会大批死亡,而且也经不起长途运输,所以养殖户也会很注意水质保养。
传言五:小龙虾体内有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几百倍
小龙虾的环境适应能力确实很强,能够在污染严重的地方存活下来。但是它摄入的重金属大部分被转移到了外壳,随着不断生长和脱壳,这些重金属毒素被移出体外,所以肉里的重金属未必会超标。有些研究数据表明,除了外壳,小龙虾体内的重金属大多集中在鳃和内脏中,而鳃和内脏主要集中在头部,我们吃的尾部并无太多重金属,所以引起中毒的可能性不大。
传言六:吃小龙虾会引起肺吸虫病
小龙虾的确可能携带寄生虫,但这也不是它的专利,其他水生生物同样可以携带,比如蛙、螺、贝、鱼、菱角等都可以。预防寄生虫病的关键是烧熟煮透(比较保险的做法是度烧煮10分钟以上),尤其不要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小龙虾。人若是生食或半生不熟地吃了小龙虾,就极有可能感染上这种寄生虫,从而引起肺吸虫病。肺吸虫主要寄生于人的肺部,轻者可表现为咳嗽、胸痛,严重的可能引起肺部大出血,使器官阻塞,导致死亡。
自己在家中烹饪小龙虾,请注意以下几点
1.死龙虾千万不能吃。因为龙虾是高蛋白生物,本身体内含有的细菌多,龙虾一死,细菌立刻分解,人吃了,容易中毒和拉肚子。
2.活龙虾在买来后,最好放在清水里养24—36小时,使其吐净体内的泥沙等杂质,杀死细菌。
3.在加工龙虾时,是两腮里的脏东西要清除,因为腮毛里面吸附了很多细菌,虾壳最好用刷子刷洗。龙虾细爪的根部最容易藏污纳垢,一定要剪掉。最后还要经过刷、洗才能烹饪。
4.烹饪小龙虾一定要高温煮透,这样才能确保杀死龙虾体内的细菌和寄生虫。
小龙虾的季节即将开始,听了小编的介绍,你是否对这种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食存有顾虑呢?快点带上小编的金点子,去享受美味的小龙虾吧!
文章来源:医院感染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