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衢州日报
通讯员李新祥
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可引起发热、腹泻等,反复感染或经久不愈可引起肝硬化、腹水、严重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丧失劳动力,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类型以及异位损害。同时血吸虫患者或病畜又可作为传染源,造成血吸虫病传播。
急性血吸虫,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常见于7月到9月,因为夏、秋季节寄生虫繁殖快,人类生活、劳动和疫水接触的机会较多,容易被感染。感染以后的潜伏期一般为一到两个月,平均40天左右。感染重的潜伏期较短。一般情况下,血吸虫感染后会引起结肠、肝脏、脾的病变和损伤。如果血吸虫的虫卵和成虫寄生在肺和脑等部位,潜伏期延长,常常感染后六个月到一年内会发病。
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而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是血吸虫病流行的必要条件。钉螺长度一般为1厘米左右,宽度不超过4毫米。预防血吸虫病传播和流行,一是控制和消灭钉螺,消灭了钉螺就意味着消灭了血吸虫病。因此,做好查螺、灭螺工作是控制该病传播的最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二是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严格实行粪便管理制度及有螺地带禁牧。三是不要在有钉螺分布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洗衣、洗菜、游泳和戏水。四是因生产生活不可避免接触疫水者,可在接触疫水前做好个人防护或涂抹防护油膏,预防血吸虫感染。五是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疾控部门进行必要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