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丽妃
增强一种基因能够增加玉米的收成。图片来源:OTICKI/SHUTTERSTOCK.COM数据清晰地显示了全球范围内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张”:从年的万公顷攀升至年的1.亿公顷,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24.0%。在近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作物科学亚洲协会和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共同举办的国际转基因应用网络研讨会上,中外专家通过大量数据总结了20多年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经济和环境效应。有专家指出,现在“已经迎来了这项技术成熟的秋天”。不过,取得“压倒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转基因技术与应用领域中,抗性问题和安全争议仍如影随形。利益与质疑也让各国在对待转基因作物的态度上推进与保守并存,使其全球种植地域分布发生倾斜。扩张与效益
“小小的棉铃虫除了电线杆子不吃,什么都吃。”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种植棉花,河北省高碑店市农民技术协会会长祖茂堂依然“谈虫色变”,“三代棉铃虫最厉害,怎么喷(药)都打不死,有的成虫泡在农药里还会游泳,鸡吃了虫子都被毒死了。”年,我国批准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每亩地可产斤籽棉,产量提高了10倍多。棉农不再为虫害发愁了,转基因棉花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人人脸上笑逐颜开。”据这位农民高级技师介绍,光是年秋季,他种植的亩抗虫棉收入就达到16.2万元。对祖茂堂这样的棉农来说,转基因棉花丰实了他们的“钱袋子”。据统计,从年到年,国内95%的棉田应用了抗虫棉,产量提高了10%。棉农总收入增加了亿元,平均每公顷(等于15亩)收入增加了元。在增加产量的同时,转基因抗虫棉使得农药用量明显减少。据英国PGEconomics公司(专门研究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公司)农业经济学家GrahamBrookes分享的一组数据,年以来,转基因棉花在我国减少1.39亿公斤杀虫剂用量(减少31%),显著降低了环境污染。除了棉花之外,目前我国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还有番木瓜,尚未批准任何主粮转基因作物。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年,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在万公顷左右,位居全球第七位,占比约1.5%。与种植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木瓜、南瓜、苜蓿、马铃薯、苹果等多种转基因作物的美国不同,我国关于农业转基因的方针政策十分明确:研究上要大胆,推广上要慎重,管理上要严格。年,全球有26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等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占总种植面积的比重高达91.0%,占据绝对主力地位。此外,还有44个国家进口转基因作物,因此,全球共有70个国家应用了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的扩增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据ISAAA东南亚中心主任RhodoraR.Aldemita介绍,通过转基因生物技术,到年间全球增加了8.24亿吨的作物产量,增加了亿美元的收入,使数千万农民家庭走出饥饿和贫困。同时,它们也带来了更大的环境效应。如~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减少了7.76亿公斤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相当于使用量减少了8.6%;节约了1.83亿公顷的耕地面积,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释放。“以年为例,转基因作物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亿公斤,相当于停驶万辆汽车或是英国登记在册的48%的小汽车。”Brookes说。“双刃剑”另一面
会上,转基因这把“双刃剑”引发的问题同样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