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0月25日讯(记者汤江峰陈艳阳涂诗卉通讯员周杰)“湖区是个苦难窝,恶霸洪水大肚多。十家农户九家绝,黄盖湖畔鬼唱歌。”曾流行于岳阳市临湘坤湾里的民谣,是当时血吸虫病状况的真实写照!如今,这种流行传播历史久、范围广、危害大的血吸虫病各项疫情指标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湖南省以县为单位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正向血吸虫病消除目标不断迈进。
“建国以来,湖南积极响应毛主席发出的‘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血防作为事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民生大事来抓,多措并举,多部门齐抓共管,助推血防达标。”10月20日,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党委书记程湘晖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随后,记者深入采访了解到,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非凡10年,取得了卓越成效和丰富经验,令人振奋。
10年来,党的领导与政府主导是血防事业的根本保证。省委、省政府将血防工作列为民生大事,先后两次调整省血防工作领导小组,增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医疗保障局为省血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完善血防联系点机制,出台了《湖南省消除血吸虫病规划(-年)》,并将血防工作列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各疫区县市区均因地制宜制定了本地区消除血吸虫病规划,已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区参与、群防群控”的血吸虫病防控“湖南模式”。
财政与体制保障为血防事业提供了坚强后盾。“十三五”期间,省财政总计投入血防资金14.9亿元,位居全国之首,其中新增省财政专项资金4.3亿用于血吸虫病防治“四大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顺应疾控机构改革大势,着力优化资源整合,将血防工作主动融入大疾控、大健康体系整体推进,省、市、县三级血防机构防治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同时,湖南积极打造血防人才队伍,在全国首创单独设立血吸虫病防治技术专业职称,破解了基层血防人员职称晋升难题。
多部门配合为血防综合治理提供强大合力。湖南将血防工作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统筹卫生健康、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多部门资源,在疫区乡村、钉螺孳生地带落实改水改厕、翻耕垦种、沟渠硬化、药物及生态灭螺等措施,将过去的“虫窝子”变成了风景秀美的风光带和农产品生产基地。10年来,各部门水改旱亩,硬化沟渠.29千米,建设微型水利工程座,造抑螺防病林1.54亿平方米,全省疫区有多处血吸虫重度流行村的钉螺孳生地,通过环境改造、药物灭螺等方式让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湖区垸内钉螺面积显著减少,垸外易感地带钉螺得到有效控制,洞庭湖区域人群以及家畜传染源威胁基本消除。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君山—安乡模式”得到广泛推广。1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推广“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君山-安乡模式”,实施血吸虫病“四大工程”综合防治措施。全省已经连续7年未发现新感染的病人、病畜,沿洞庭湖大堤3公里范围内牛羊基本淘汰,连续9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10年来,全省共治疗慢性血吸虫病人21.24万余人次,救助治疗晚期血吸虫病人6.5万余人次,落实救助经费近3.06亿元,实现了血吸虫病人与晚期血吸虫病救治全覆盖,血吸虫病人得到了“应治尽治,应救尽救”;10年来,各疫区创新宣传方式,以花鼓戏、漫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