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灭绝的物种蝲蛄东北黑鳌虾

最近的夜市小龙虾火了,因为吃小龙虾的时候要双手去拨壳,满手油乎乎的,不能玩手机,大家终于可以安心聊天了,所以小龙虾成了吃货首选。大家都知道小龙虾并非中国原产,那中国有没有小龙虾原住民呢?答案是肯定的,他在东北叫蝲蛄。

蝲蛄学名:东北黑鳌虾,拉丁名:Cambaroidesdauricus。又名:长白山龙虾,草龙虾,水蝲蛄,蝲蛄夹,蝲蝲蛄。分类: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蝲蛄科-螯虾亚科。原产地中国吉林省长白山脉水系,原以鸭绿江水系浑江水域各支流最盛,后延伸分布至黑龙江以及朝鲜部分水系,野生东北黑鳌虾现已濒危灭绝。

  蝲蛄为冷水栖息生物,生活在水质清澈,无污染的河流小溪等石头多的水域。对水质要求极高,对农药及化学品敏感,轻微污染便可造成其死亡。目前,由于近年来,水稻田大量使用农药,蝲蛄的生活区域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只有在东北林区,一些没有污染的河流或小溪中,偶尔可以看到。

生物特征

  形状似龙虾而小,第一对足呈螯状,嘴角两侧长有护须和两根尖锐的刺针,生活在没有污染的淡水中,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蝲蛄为杂食性生物,以食细小微生物、虫类及鲜苔等颗粒为主食,也以河中的小鱼蝌蚪,软体昆虫为食。冬季也食用越冬的林蛙。躲避时常见潜入石下,有时也钻进土洞中和树根里。偶尔浮出水面。行走靠尾部反向划水。行动和头部方向相反。蝲蛄的生长通过蜕壳来实现,每退掉一次壳就长大一圈。退掉的壳软而成型。因为视力欠佳,怕光,故而行动迟缓,常因为来不及躲闪而容易被人或动物捕捉。蝲蛄的肉嫩质白,营养丰富。

食用价值

《奉天通志》记载:蝲蛄可入膳。为防肺吸虫病可研成乳状,滤后成脑,配以蘑汤,肉嫩汤肥,腴而不腻,口味鲜美。食用蝲蛄时,拽掉尾巴可以带出内脏,在头部把壳掰开,可以去掉寄生在蝲蛄体内的寄生虫。做熟的蝲蛄,颜色鲜红,有很大的视觉冲击,营养价值丰富。

与淡水小龙虾的区别

蝲蛄(东北黑鳌虾)和淡水小龙虾(克氏原鳌虾)是不同的动物,蝲蛄是中国东北原产的,淡水小龙虾原产地在北美,经日本进入中国。

蝲蛄对水质要求极高,生活在东北的山间河流里,被污染的水中不能存活(长白山红松林繁育地区曾因为防治松毛虫的农药被雨水冲进河中而导致蝲蛄几近灭亡,后来注重生态环保之后渐渐恢复)。

淡水小龙虾则在南方的河沟等水里,对水质要求不高。

活体蝲蛄是青褐色,活体淡水小龙虾是偏红色的。

蝲蛄的鳌和背部表面比较光滑,淡水小龙虾的则有凹凸斑点。

蝲蛄的个体要比淡水小龙虾小很多。

蝲蛄背部的和淡水小龙虾背部也有明显区别。

养虾爱好者养殖的蝲蛄

鲜为人知的蝲蛄灭绝背景

在东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古洞河流域,上个世纪末疑似人为投毒,蝲蛄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屠杀,所有蝲蛄全部灭绝。当时蝲蛄的尸体遍布河床两岸,阵阵腐臭,看到的人都为之叹息,导致生物链彻底断裂。

质疑:这的蝲蛄为何不可活?而其他地方的却相安无事?

在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年到年之间蝲蛄已消失了踪影。近几年,长白山保护区周边水系的鱼类及蛤蟆减少,于是就有的人找原因,结果发现,是因为蝲蛄大量灭绝造成的。

蝲蛄在小河中,喜欢用前面的两个大钳去扒大石头周围的沙子和小石子,扒啊扒啊,慢慢的把大石头周围和底下的的沙子及小石子都掏空了,有的石头看似牢牢的在河底,其实,伸手一摸,底下是空的,顺着石头看一下,底部都露亮。到了寒冷的冬季,浅浅的高山冷水溪流几乎都冻冰了,鱼儿和蛤蟆正好在大石底下的坑中猫冬。

现在因为人为的环境破坏和捕捉,蝲蛄的数量大量减少。危巢之下安有完卵,大自然的生物链就是一环扣一环,马虎不得,难以违背,没有了蝲蛄挖出的避风港,小鱼和蛤蟆也难以生存。

最后好歹有人的想出奇招,弄点蝲蛄苗子投入这段山间小溪及小河或沟堂子中,再向这段小溪投入鸡肠等,加快蝲蛄的繁殖,这才算恢复了鱼游蛙鸣,大自然暂时恢复了平衡。

蝲蛄对水质的要求相当高,有轻微农药和污染,它都无法生存,所以目前仍然无法真正的实现蝲蛄的人工养殖。

东山村蝲蛄现状

我们小时候在东山村前面的小河的石滩里经常抓,蝲蛄只能在流速较快的浅石滩抓到,但是抓了之后看个新鲜就会放掉,因为从没人吃过这东西,也不知道怎么吃,用炸小鱼的方式,但并不好吃壳太硬。或许因为这个,原生态的东北黑鳌虾躲过灭绝的命运,现在小河里依然存活着这种小龙虾,大家依然不吃。

还有就是东山村附近的小兴安岭的河流都是流经山间草甸子的,草甸子属于湿地,不能开垦成农田,所以农药基本不会流到河里,这两个原因保护了这里的蝲蛄。

我想:在还不能人工养殖前,还是不要吃它了!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白癜风症状及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dnmh.com/fxcbys/619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669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