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忙赶路不完全属于“行万里路”
作为县城里的一名小公务员,每天像蚂蚁一样奔波,看起来似乎有些花样,实则通常仅走了一条直线:家——单位(若逢下乡或有应酬则增加一个点——乡村或餐馆)——家。
早上从家里出发,沿街边的人行道行走,先向东,再折向南,最后又转而向东,还没走起劲,便到了单位。
我这还是离单位比较远的呢。途中也许碰上几位熟人乃至朋友,点点头寒暄一下,或者握握手简略聊几句,即各自匆匆赶路。
中午和晚上归来,则沿相反的路线行走,除了遇上朋友可能多聊几句外,其它均与上班途中相同。
都说是“安步当车可以活动腰腿”,我看不见得。
上班赶路,走,行人太多,膀子摆不开,步子迈不快,还有骑自行车以至骑摩托的不时从身边一闪而过啊,何况也怕别人把我当神经病呀。
散步,又不敢“散”起来。因为你太慢,就容易挡住别个上班族的路,我个人在赶路时便最烦那些个不紧不忙的占道之人,相信大伙有过跟我同样的感受。
观风景,一个小县城,尽管这几年建设发展很快,但楼房大多千楼一“面”,商店大多满盈“铜臭”,我一堂堂须眉,也不需要像家庭主妇样地了解商品行情,有啥看头。
走也不带劲,散步又放不松,观风景更没兴趣。
那么,这一趟趟行走,除了赶路直抵目的地的“功利”,就只有浪费了。
这,岂不是“低效率行走”?
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窃以为,那个“行”是“有意义行走”,即指不仅活动筋骨腰腿,而且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思想的行走。
相比之下,我每日的“例行公事”行走,连最起码的活动筋骨腰腿之效果都未百分之百达到,遑论其它!对此,我唯有郁闷。
2.进入“意味”公园“锻炼行走法”
不知是哪位先生或女士最先“发明”的在小城最老最大公园里的“行走锻炼法”,找到这位或这伙“发明者”后,文体局和体协若没钱表彰人家,我个人都甘愿掏腰包。
这个公园离我家很近,不需过马路,犹如“后花园”。它是我们小城最老也是最大的公园。最难得的是,这公园在民间还有历史传说呢。
说是几百年以前,以公园所在的“马家铺子”为中心,上起金盆山,下至杨林湖,方圆几百里内老百姓多患一种“筲箕鼓”病,好多硬扎劳动力包括年轻人,早早地就死于这个病。玉皇大帝得知后,即派5名仙女下凡到此化身为杨柳(本地俗称柳树),脱落下繁密的杨柳叶,供病人泡水喝,居然治愈了八九成病人。为感恩仙女,纪念杨柳,人们特于马家铺子月亮湖建造亭台楼阁,并广植杨柳,命名曰“五柳公园”。
同时,在本埠部分文人中竟通行一种说法经年,那就是这公园与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行迹有关。那位“好读书不求甚解”却常以著述自娱的先生,什么时候曾路过此地,因留恋湖畔亭台的幽静而逗留多日。相比于民间传说,文人的说法似乎没有啥证据,而此地确实系血吸虫病“窝子”,杨柳叶泡水喝治血吸虫病也是有效的民间单方。
3.快慢随意,四肢随性,身心放牧,眼耳享受
书归正传。且说晚餐(半饱)之余,我轻装出门,几弯几拐,即入公园(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均可自由出入)。
不几步,即跨入循环道,即月亮湖内环,俗称“小圈子”。百川归海般地汇入行走的人流,一瞬间,你便缩成了沧海之一粟。
道上“流”的都是人,然互不碍事,你想快,就从人缝里往前冲;你想慢,就慢吞吞地溜到人后去。
这些年政府又修建了“外环路”,一色软路基刷黑路面,绕湖一圈约2.5公里。俗称“大圈子”。白天进来走,“大圈”“小圈”都可优哉游哉随心所欲;晚上锻炼高峰时,想快点就在“小圈”里,人多则有疾步“磁场”,走起来不易累;想散漫自在就去“大圈”,那儿人少,景物变化多,景随步移,又是一番格调。
总之随你选择,快,可以快到王军霞竞走的速度,还可以跑到百米赛跑那么快;慢,可以慢到自行不行、似走非走“闲庭信步”的样子,甚至可以闪到一旁的石凳上去歇一会儿,或者干脆谈情说爱去也没人非议你。
快之时,尥开双腿,撒开两臂,挺胸收腹,目不斜视像飙箭,犹如小狗儿撒欢;慢之时,放松身肢,撒开脚丫,甩开杂念,心灵敞放若漫游,仿佛小鱼儿闲翔。
就身体而言,走得汗流浃背,走得呼深吸长,走得酣畅淋漓,走得颜红神爽。一句话:过瘾!
就心灵而言,亭台楼阁水畔绕,参天大树身边撑,鼻嗅草木香,肺吸清新气,耳闻鸟蝉鸣,享受啊!
是的,“有意义行走”,其实,我们托生到这个世界之后,又何尝不是一场“行走”——从生走到死(中间也是上“山”下“乡”与进“餐馆”)?要是包裹我们的都是“公园”多好!奢望奢望。
我们小老百姓的日子又逝去了一天,太阳照常升起,我照常走出家门去上班。
心里呢,照常揣着个“望头”:夜幕降临前,或者休息天,赶到公园里去随心所欲优哉游哉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