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肺吸虫病”的源头
我于一九七五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专业,同年七医院的后方(皖南)医院,开始了我的内科、中医医疗工作,在这里渡过了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23岁-33岁)。
在这不起眼的山沟、不起眼的病房诊疗室和门诊部里居然医院为主力的高年资技术精湛的医务人员和部分来自其他省份的家属医务人员,加上我们一批从上海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医院自己培养的年轻护士,医院的中坚力量。经过几年的运转,这条名不见经传的胡乐小山沟居然声名鹊起。因为他不仅承担小三线工厂职工的医疗保障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对当地老百姓的医疗救治工作,从宁国县,旌德县到宣城、景德镇甚至更远的省城也有人慕名而来,我们的医生也经常出去协助医院开展医疗救助交流,医院在当时确实发挥了很大的医疗救助作用。
医院的病房(医院提供)
在这短短的十余年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肺吸虫病的研究、防治工作。年5月份左右,生活在皖南山区的上海小三线厂某职工突然患上一种“怪病”,莫名的发热(低热)、咳嗽、偶尔痰中带血丝,偶尔皮肤出现红晕块物,有些痒,过些时间又不见了,病人的血常规中的嗜酸性细胞异常增高。鉴于当时的技术和对这种症状情况,来自大上海的医务人员几乎没有碰到过,凭感觉怀疑是一种寄生虫病,但究竟是什么病,病因缘何……等等,还是未知数。一时间恐怖感笼罩着上海小三线职工,影响着三线职工的生命安全和生产任务;当地人也流传上海人得了山里的“怪病”。为保障三线职工的生命安全,打消对“怪病”的恐惧感,稳定三线建设军心民心,上海后方基地卫生处医院(古田、瑞金、长江)牵头的上海后方肺吸虫病防治组并下拨经费,各医院也成立相应的防治工作组开展肺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我们医院肺吸虫病防治组由顾元文主治医师任组长,成员有叶永祥、林龙娣、徐黎黎等。工作的重点,主要搞清流行病学,感染源和感染方式及治疗方案等等。
医院医疗队员出发去山村巡回医疗,摄于年(由顾月明提供)
上海人来到皖南山区生产军工产品,建设上海大后方,节假日空余时间,看到山涧小溪里的水生生物没有人吃,感到惋惜了。吃货上海人真的能吃,什么蝲蛄、鲫鱼、黄鳝、山石蛙尤其是小溪里的蟹很多(这些水生生物当地人基本不吃),这里最主要的是蟹与蝲蛄,蟹的学名是“中华长江绒毛蟹”,蝲蛄就是长的像小龙虾的样子,在我们三线厂的周边任何山涧小溪里到处都有,随手都可以抓到。据患者描述也吃了腌制的醉蟹,当然小三线职工中也有极少部分人还吃过山里的野生动物(如野猪、狗、狸、豹)等。我们先后去宁国县、旌德县、休宁县、歙县的三线厂周边河流,检测了野生动物的粪便,尤其是小溪水里的蟹,抓了很多回来专门捣碎筛检。
本文作者与顾元文医师一起抓小溪里的蟹
在显微镜下找到了肺吸虫囊幼,它只有微米大小呈乳白状,我们将这些囊幼喂给实验的狗吃,二个月后在狗的肺里找到大量的肺吸虫成虫。有一年冬天我们中药房的小顾从农民那里买了一只小豹子(后来鉴定为云豹),在其肺里也找到大量的肺吸虫成虫而且发育很好。安徽马鞍山有一小学有不少学生也有类似的患者,我们去经过检查其中一位小学生的痰液中检测到肺吸虫的特有物质“夏科雷氏登”结晶,该学生有吃蟹的既往史,嗜酸性细胞高达%(正常值0-5%),经过治疗,完全康复。
它叫溪蟹,学名是“中华长江绒毛蟹”,蝲蛄就是长的像小龙虾的样子,这些都是寄生虫的中间寄主。
历时几个月的跋山涉水调查,我们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已经找到它的病源和致病原因。致病源就是人们吃了那些感染了肺吸虫病的蟹和野猪、野狗、果子狸等野生动物;致病原因则是由于烹饪方式中没有杀死肺吸虫的囊幼,人们间接被感染。接下来就是如何诊断和治疗。按照当时的寄生虫诊断指标:有流行病史,有相关症状(低热、皮肤抓痒或有游走的块物、咳嗽偶尔带血丝),血常规嗜酸性细胞增多明显。其实这个诊断指标一般的寄生虫病也可以有这些症状和血象,而我们则考虑寻找肺吸虫病的特有诊断方法。在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谢研究员和蚌埠医学院樊教授的支持帮助下,我们将肺吸虫成虫制成的皮下检测试剂,在三线厂的职工中对有流行病史的人群进行皮下测试(和青霉素皮下试验一样),绝大多数的人皮试都是阳性表现,有明显症状的人,咳嗽痰液中也检测到肺吸虫特有的“夏科雷氏登”结晶,这为我们下一步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明确的方向。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广泛宣传肺吸虫病的预防知识,正确食用蟹和其他野生小动物,只要不吃生的腌制品和将这些食物煮熟煮透,肺吸虫的囊幼就会被杀死,食用野生小动物也一样。职工们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后,“怪病”的恐惧感也就消失了。
关于对肺吸虫病的治疗问题,当时这方面的资料很缺乏,国内的文献也少有报道,我们的顾元文医生找了很多国内外文献资料,终于找到几篇关于《硫双二氯酚》又名“别丁”治疗肺吸虫的论文,这药物当时找遍上海等地区都没。时间又过了几个月,在协助单位的推荐下电话打到西南制药厂,结果那里传来消息说这药物早就停产了,他们销售员到库房里去找找再联系我们,几天后传来消息说有几箱,可以立即发货给我们。有了药物我们如虎添翼,在防治肺吸虫病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肺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稳定三线建设,保障小三职工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早在年,皖南地区就有上海市派出的巡回医疗队,这张老照片是休宁县屯光区中心卫生院欢送医疗队的合影。
在顾元文医师的主导下,我们编辑了一本《肺吸虫病防治论文集》,并将有些文章投稿到《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和《动物学报》等,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
虽然已经离开皖南山区三十四年了,可是当年的情形就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呈现在眼前。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结识了很多忘我工作而没有任何回报的高年资的医师和教授,他们的榜样和工作热情一直是我学习、追求的力量。在那里我的青春年华有了更好的绽放。地处皖南的上海后方医院——我的第二故乡,我一定把你深深地铭刻在自己心中。
本文作者在撰写论文
作者简介:叶永祥,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同年分配上海后方医院,从事中西医医疗工作,担任主治医师、副院长等职。年撤离皖南回沪,担任上海南市区肿瘤防治院筹建负责人之一,以后在医院任主治医师、副院长,年起任上医院副院长、卫生管理副研究员。现已退休在家。
长按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