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学习常爸一年读50本书计划

读高中时,我几乎课下不学习。尽管如此,我还是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了。读大学时,大考之前我一般学习不到1-2个小时。不过,四年来,我的GPA总在A和A+之间。

说一个人“学得少”,是说这个人学习时间花得少;“会得多”是指学习的效果好;综合起来就是花最少的学习时间,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这是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个学习者的终极梦想。

——斯科特·杨(ScottYoung)

前段时间刚把期中考试的事情忙完,很想看点儿“闲书”轻松一下,去图书馆的时候就翻到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续篇《镜中奇遇记》(AlicethroughtheLooking-Glass),被红皇后的一句“Now,here,yousee,ittakesalltherunningyoucando,tokeepinthesameplace.(此时此地,你必须用尽全力不停地跑,才能保持在原地)”牵起感慨——

与此相关的“红皇后假说”最初是生物进化学家用来解释物种的生存、演化和灭绝,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获取优势进化的生物体如此,个人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有句类似的老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周遭的事物不断变化、人物不断进步,非常努力和拼命地完善自我,相对位置或相对状态似乎都变化不大;整体在水涨船高,需要时刻不停地保持个人成长速度高于所处环境的升级速度。

一方面,个人成长需要不断学习,学习本身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另一方面,工作生活侵占主体时间,年轻爸妈们的业余时间就这样被切割成了价值点较低的碎片——这就造成了学习的困境。同样,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很多科目和知识需要掌握,也听到大家反映过孩子因作业完不成而熬夜,但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

学习时间少,学习任务重,如何做到“学习的时间最少、学到的东西最多”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如何高效学习》里讲了不少学习策略和学习技术,爸爸妈妈先学会了,不妨当个“传家宝”,以后再传授给孩子。

▼我喜欢的▼

1

“道”与“术”兼备的学习达人

高效率是成长的加速器,学习是需要方法论的。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合理地筛选信息、高效地处理信息、有机地整合知识、充分地学以致用,尤其需要高效学习。

“道”与“术”兼备,才称得上是达人。本书的作者斯科特·扬是一位达成“不可能的任务”的学习达人:

●10天拿下线性代数;

●12个月内自学完成4年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33门课程;

●麻省理工大学历史上最快毕业的人;

●登上TEDx的演讲台,参加各种学习专题的演讲;

●作为商科专业的学生,自学编程,经营自己的网站;

●写就几本颇有影响的图书……

这位学习达人的学习方法就是书中的“整体性学习理论”,也是非常有创造性地提出的关于如何有效学习的假说——

整体性学习与机械记忆正好相反。

整体性学习需要采取多种途径综合学习,而不是试图在大脑中复制一个完美的拷贝,整体性学习是运用你大脑里已有的丰富的神经元网络吸收、整合信息。整体性学习在于创造信息的网络,一个知识与另一个知识相互关联,那些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使你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完全理解,从而轻松地驾驭知识。

“联结无处不在”成为当下人们的共识,同样的,知识也是多重联结的,概念、定义、公式、问题、观念、理论等等,即使在不同学科领域,或难度各不相同,却也都不是各自孤立的。

整体性学习就像编织一张大网。

整体性学习的基础就是将知识关联起来以达到记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强调知识的结构相似,知识间联系的相似。

针对“整体性学习”这种假说,作者架构了它的“理论体系”:基于的三种观点(结构、模型和高速公路)以及整体性学习的六大顺序(获取阶段、理解阶段、拓展阶段、纠错阶段、应用阶段和测试阶段),并将信息分为五种类型(随意信息、观点信息、过程信息、具体信息和抽象信息)——此为“道”。

随之,在书中的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环节、不同种类信息的不同学习技巧,包括快速阅读法、流笔记法、联想法、图表法、比喻法、内在化等。针对每一个方法,配以说明、图片阐述(如下图,以“挂钩法”为例)和举例讲解——此为“术”。

A获取观点

①快速阅读

②笔记流

B联系观点

①比喻

②内在化

③图表法

C随意信息的处理

①联想法

②挂钩法

③信息压缩技术

D知识扩展

①实际应用

②模型纠错

③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

在这里,常爸认为这些“术”中重要的当属比喻(metaphor,认知科学作“隐喻”讲)、内在化、联想法及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比喻法”尤其关键。

对照这里的整体性学习策略,观照自己使用的学习方法,或模仿和练习,在最初阶段或许不会有起色或效果,甚至有可能拖慢速度,但值得籍此改变学习习惯,并对比出自身学习上的缺陷,进而改正和完善方法。

2

“隐喻”背后的“吸星大法”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重点来了——

又回到已感慨过的“知识无处不联结”,常爸在学习儿童心理与发展的过程中,系统地了解了认知学中的“隐喻革命”。

在本书中,原版中的“metaphor”被翻译成中文的“比喻”,多作“隐喻”讲。隐喻不仅仅是我们最熟悉的文学修辞范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成为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研究,甚至是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本书中,“比喻”被认为是整体性学习的“核心”和“最大优势”:

比喻就是在不熟悉的知识和熟悉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比喻在文学中主要提供视觉上的相似,在整体性学习中比喻联系的是类似的过程,事件或者信息的顺序。

比喻法不必拘泥于二者有多么相似,只要有一点相似,不管是视觉、听觉、感觉还是直觉,也不管是原理,目的还是过程,都可以拿来比喻。

最早提出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家GeorgeLakoff在其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中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旧的、已知、已熟悉)来认知另一种事物(新的、未知、不熟悉),这也正是学习的本质。

隐喻不仅仅是文学修辞,更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书中也认为,

比喻法并不那么简单,想出比喻的速度有快有慢,质量有好有坏,要提高运用比喻法的速度和质量,建议:

?要有寻找比喻的欲望

?注意第一个出现在脑海中的念头

?优化和测试你的比喻

隐喻就像学习中的“吸星大法”,不仅仅用于认知阶段,也可以用于实践和创造阶段。但常爸更想推荐的是,它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和教育孩子接收和学习新事物、新知识,进而演变为孩子熟练掌握并主动使用的学习方法。

3

“内化”变你的“化功大法”

有了“吸星大法”,自然需要“化功大法”。

内化的知识,才是无法忘却的所得。

书中,作者自创了“内在化”这个名词,Visceralization(Visceral+Visualization):

你可能听说过视觉化,就是在脑海中想象图画的过程。内在化是我创造的名词,指不仅仅在脑海中出现图像,而且有声音、触觉和情感等。一般说来,一幅图就足够了,但是能够调动更多的感知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甚至与情感相连,得到的关联一定比单一的图像更强(所谓强联系)。

内在化就是将信息由你不熟悉的类型转化为你容易理解和联系的方式。

“化功大法”(内在化)比“吸星大法”(比喻)更生动且有情感,有意思的是,心理学研究认为,不同的情感状态会影响记忆的效果。知识有情感,乍一听不符合逻辑,但却是学习方式的体现。

内在化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怎样进行内在化,书中建议:

?明确你要内在化的概念。

?从建立脑海中的图像开始(最初可先试着在纸上画出概念的粗略图,籍此练习)。

?脑海中的图像由静态到动态场景。

?开始动用你身体的所有感官,将所有的感觉与动态的图像相联系。

?加入更多的感觉或情感。

?不断重复和优化图像,直到你一想到它就能很快回忆起知识。

内在化的过程需要刻意练习,并练习再练习,直到成为下意识进行的内化技能。

▼我不喜欢的▼

本书建立了自己的“道”与“术”,且作为彩蛋一般提出了“高效率秘籍”和“自我教育”的观点,整合了大量此前已存在的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方法技巧,也渗透了时间管理、能量管理(精力管理)、费曼技巧等知识,有很多不错的观点。

另一方面要强调的是,这本小书作为“学习参考手册”,只是改善自身学习方法的简单起点,且信息分节多、讲解较为简单,读完一遍之后,读者能对“整体性学习策略”的概念有个大致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恐怕还需要操练一段时间才会熟练掌握,甚至刚开始的时候还可能会拖慢你的学习速度,但我相信,你终究会意识到,前期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下期读书笔记书目

《兴趣变现》

作者:乔·普利兹、孙庆磊

边读书,边中奖

在每周日的读书专栏下留言,或在“常青藤爸爸”小程序下的“读书会”栏目当期留言,分享读书心得,或推荐类似主题的书(唯一的要求是,不能抄袭网上的读书笔记,另外同时在留言和小程序里写下读书笔记,会增加你的中奖概率!),常爸会在点赞数较多、排名前的粉丝中择优抽取获奖者,奖品为大额京东图书优惠券!

统计时间截至每周四18:00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啦!

上一期获奖名单

■奖品:京东大额购书优惠券

(发现有些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bdnmh.com/fxcbcs/102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6697号-3